现有产能尚且不能全部利用,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巨大的新增产能如何保证原料供应?
报告期内,鲟龙科技大量购买鲟鱼,致使存货暴增,经营现金流剧烈波动。而《金证券》记者调查后发现,鲟龙科技购买鲟鱼的前十名供应商中,不乏与拟上市公司“沾亲带故”的亲友团身影,而其供应价格相比市价明显偏低。
对此,鲟龙科技仅以一句“不构成关联关系”做答,拒绝披露有关“雷锋”供应商更多的交易信息。
存货三年增两倍
作为西餐中的顶级食材,鱼子酱价格不菲,素有“黑黄金”之称。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鱼子酱产品的平均售价震荡下滑。《金证券》记者发现,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鲟龙科技鱼子酱产品平均售价分别为6059.21元/公斤、5805.82元/公斤和5226.33元/公斤。
虽然销售价格下降,但鲟龙科技反而“执著”于加大采购力度,充实后备鲟鱼梯队。
大肆采购的后果是,公司存货急剧膨胀。过去三年,公司存货余额分别为4263.79万元、9046.97万元和1.21亿元。同期,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534.07万元、-635.19万元、896.16万元。
不难看出,大规模购鱼使得家底本就不殷实的鲟龙科技手头更加“紧张”。
新股东竟是“活雷锋”
穷则思变。缺钱又缺鱼的现实中,公司开始打起“亲友团”的主意。
在鲟龙科技冲击上市的征途中,最高调的一单“自家人”生意当属向良美鲟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购鲟鱼。2010年、2011年,鲟龙科技分别向其采购原料雌鱼3362.52万元和297.58万元。其中,仅前一单,就占了鲟龙科技当年总采购额的78.84%,良美堪称公司超级供应商。
《金证券》注意到,良美的供货价格存在猫腻。以公司2010年采购的鱼龄是2002年的史氏鲟为例,良美的供货价格为278.36元/公斤,而非关联方张双的供货价格则为300元/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鲟龙科技当年从良美采购该类型鲟鱼共计64218.17公斤。也就是说,仅这一个采购品种,公司就节省了139万元。
而2010年12月突击入股的良美,以单价3.9元/股、现金1189.5万元认购鲟龙科技305万股,占其发行前总股本的4.99%。目前,良美是公司第九大股东。
创始股东变身供应商
因持股而优惠供鱼自有其利益关系,但也不乏因“人情”而低价出售鲟鱼的“亲友”。
例如,曾是鲟龙科技创始股东的刘海,转股后“变身”成2011年鲟龙科技第五大供应商,从而大幅推高业绩。
《金证券》获悉,刘海是鲟龙有限(鲟龙科技前身)设立时八大股东之一,其以13.2万元货币出资,占注册资本2%;2005年4月8日,刘海将其持有的鲟龙有限2%的股权以14.52万元转让给王斌。从鲟龙有限脱身后,刘海以个人名义进行鲟鱼养殖,且成绩不俗。
2011年,刘海突然变身为鲟龙科技前十大供应商。鲟龙科技2011年分别向刘海采购达氏鳇266.96万元(60.75吨)、杂交鲟45.35万元(10.32吨)、俄罗斯鲟37.05万元,合计金额达到349.36万元。
刘海的供应价格同样优惠。鲟龙科技2011年向刘海采购鲟鱼的平均价格为43.94元/公斤,而公司同年度向非关联第三方赵光明采购鲟鱼的平均价格为46.05元/公斤。
鲟龙科技与刘海之间的优惠交易是一竿子买卖,还是有“特殊原因”?资料显示,刘海恰巧是鲟龙科技创始人、总经理王斌在大连海洋大学(原大连水产学院)同学。
招股书不认“同门亲”
《金证券》记者调查后发现,鲟龙科技的“地下亲友”还有杭州天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鲟龙科技的鱼子酱加工采用与天海食品合作的方式。2009年开始,鲟龙科技与天海食品合作加工鱼子酱,并将成熟原料雌鱼销售给天海食品,销售收入按产品分类为鲟鱼的销售收入。
上述合作模式下,天海食品应该是公司的客户。奇怪的是,招股书中却披露了天海食品作为公司主要供应商的供货金额。
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天海食品分别向鲟龙科技供货344.14万元、333.55万元和342.75万元,是公司的第二、第三和第六大供应商。
记者注意到,天海食品的角色并不单纯,该公司控股股东--杭州天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鲟龙科技2.96%的股权。实际上,天海食品和鲟龙科技已经构成关联关系。
但公司却在招股书中表示,天海控股持有鲟龙科技的股权,不构成重大影响,天海食品作为天海控股的下属子公司,与公司不构成关联关系。
鲟龙科技究竟还有哪些应披露而未披露的关联交易?股东亲友团还有哪些地下成员?《金证券》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