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在有关新股是否停发的问题上,最近争议不断。鉴于A股市场长期下跌对广大投资者的伤害,许多股民呼吁停发新股,改善市场供求关系。证监会则以市场化为由,予以了否决。
证监会的观点是,市场指数高低不是行政监管的范畴,但停发新股则是典型的行政管制行为,因此监管部门不能根据指数高低来调整发行节奏,否则就走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回头路”,不符合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现阶段监管部门工作的重点是继续深化发行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督促市场主体归位尽责,推动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在笔者看来,股改的某些阶段或者某些时候,譬如现在对导致股市衰弱的某些因素,如果市场手段解决起来效果不明显,采用行政手段也未尝不可,与整体改革的市场化并不冲突,也不是要回到行政调控的老路上。
行政调控与市场调控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哪种手段对解决问题有利,就采取哪种。否则,就是本末倒置,陷入了另一误区。在新股发行问题上,当市场圈钱过度导致供求严重失衡,对企业融资适度进行管制,恢复市场内在的供求平衡,是需要的。何况,严格说来,新股发行现在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行政因素在里面还起着很大作用。
从A股市场的发展来看,20余年时间上市公司加起来竟达到了3000多家,这个速度称得上是 “大跃进”了,它正是行政调控的结果,是需要改革的对象。但是,在发行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其效应还未体现出来的情况下,指望通过市场来倒逼IPO,停止新股发行,从改革理念看,是保住了市场化名声,可代价会极大,有可能会伤害整个 中国资本 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并伤及到宏观经济。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市场倒逼IPO发生作用的时候,必是市场弱到极点的时候。而恰恰这个时候,宏观经济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可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却已因为市场过弱而丧失,想想看,那将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到时候,为了打开IPO,就得实施巨大的刺激计划来推动。因此,与其如此,不如顺应投资者的呼吁,停发新股。
当前的股市扩容确实带来了股市的失血。上半年A股IPO数冠全球,增发和IPO加在一起融资总额达到2000多亿元,没有哪个国家在股市下跌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还从股市抽了这么多血。而据说,A股目前排队上市企业超过700家,可见未来融资压力有多大。为了不停发新股,损害所谓“市场化”名声,一再强调新股发行不会对资金供求产生大的影响,IPO不是市场表现弱的原因,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诚然,从大的方面看,中国不缺资金,银行有几十万亿存款等着搬家,然而,总的资金供给充裕不等于在每个阶段的资金供给都充裕,要想把银行贷款搬到股市,一个起码的条件是股市呈现赚钱效应。当多数投资者在股市亏损累累,人们谁还敢把资金投入股市?相反,是用脚投票,就像现在许多投资者做的那样。一边是IPO的加码,不断进来,一边是股市资金的不断流出,这一进一出,市场供求也就发生极度扭曲,导致股市跌跌不休。
在股市弱到极点,供求严重失衡的时候,呼吁停发新股是有道理的,并不是简单的救市,因为我们的新股发行并没有脱离所谓的“计划性”。正如经济学家华生所言,证券市场从一开始用中小企业来尝试,到帮国企脱贫解困,近期甚至说要进一步降低上市标准,为小微企业服务,说来说去都是为融资者服务,显然就是没有为投资者着想、服务。A股市场不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当然就很难好起来。因此,像华生这样主张市场改革的学者,也建议暂停新股发行,推出二次股改。
总之,不能为了抹去所谓的“政策市”痕迹,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市场在多数时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式,但要防止“言必称市场”的情况出现。与任何市场一样,调节股市也必须尊重国情与历史,尊重本国投资文化与投资习惯,否则,就会人为导致一场慢性股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