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 收藏本站
  • 首页财经资讯
    首页 财经资讯 消费 大盘 黄金 新股 创业板 贵金属 期货 理财师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棋至中局:京沪粤攻坚

    2013 01/05 01:09 来源
    互联网

    1月3日,距离国务院规定的“年底”大限已过三天,除青海和西藏外,各个省份的异地高考方案都已不同程度的亮相,既有“最大方”的黑龙江、湖南版方案,也有被认为最苛刻的北京过渡版方案。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异地高考方案基本被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京沪粤三地,因外来人口较多,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均设置了较高门槛;二是除京沪粤外的其他省份,虽设置了不同的门槛,但对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而言,并非高不可攀。

    随着众多省份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这一影响数亿流动人口的教育及社会难题,也从之前的全国铁板一块进化到聚焦京沪粤的攻坚阶段。

    艰难破冰

    对42岁的杜国旺而言,看着各地陆续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众多家长努力两年多的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终于有了结果,忧的是他自己孩子的高考问题依然前途渺茫。

    杜国旺是内蒙人,已经在北京工作十多年,在大学教过物理和计算机,还到私企做过高管。在来北京的第三年就幸运的拿到了北京工作居住证(俗称“北京绿卡”),这让他可以在北京享受到众多只有户籍居民才有的福利,但高考除外。

    和众多非本地户籍的随迁子女家长一样,杜国旺也被孩子的高考问题所困扰。孩子从小学就来到了北京,在这里学习成长十余年,对北京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内蒙古的老家。在孩子读高中的时候,杜国旺有两个选择,将孩子送回内蒙古老家,备战高考;其次是将孩子留在身边,但将面临不能在北京高考的风险。

    杜国旺不希望将孩子一个人送回老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课程,以及孩子没有父母照顾所可能带来的众多不利影响,最终杜国旺将孩子留在了北京。

    2011年7月,在孩子即将读高二的时候,杜国旺经一个朋友的介绍,加入了一个 QQ 群,群里面是很多和他一样面临孩子高考问题困扰的随迁子女家长,他们有的孩子正在北京读高中,有的正在读初中,甚至有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

    群里一个家长感慨说,十年前他将孩子接到北京来读书的时候,想着十年后中国的高考政策也许会改变,能够允许像他一样在这个城市打拼的外地人的孩子就地参加高考,但让他失望的是,十年后高考政策依然,他依然面临不得不将孩子送回家的状况。

    杜国旺意识到,孩子在就读地参加高考的权利只有争取才有解决的机会,不争取永远不会解决。这促使他下决心参与到推动教育公平活动中来,“其实我最开始加入的时候,也是本着看看的心态,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杜国旺回忆说。

    在当下的中国,杜国旺在孩子教育问题面临的困境具有典型性。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截至2010年,中国有2.2亿多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或生活。在北京,非户籍常住居民达704.5万,占常住人口比重的35.9%,上海、深圳的非户籍人口比重更高。

    加入这个有着共同诉求的家长QQ群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四到教育部表达诉求成了杜国旺的一个必修课,只要在北京,他都会和其他家长一起去教育部信访办,有反映诉求,有咨询政策,也有提交家长们制定的民间版异地高考方案。

    截至2012年10月份,这些随迁子女家长共计走访教育部40次,北京市教委24次,征集签名迄今已经超过10万人次。2012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制定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下称“《意见》”),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求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这一指导性《意见》的出台让杜国旺和群里的众多家长们看到了异地高考破冰的希望,但随着陆续公布的各个省份异地高考方案,家长们却是悲喜两重天,京沪粤之外,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家长分布最为密集的京沪粤出台的方案却依然是难解渴。

    门槛之别

    北京的异地高考过渡方案出台后,杜国旺所在QQ群里的一些家长曾接到居住地派出所民警的回访电话,咨询对北京异地高考方案的态度和看法。一位家长直接用了两个词来表达,愤怒、绝望。这也是群内大多数随迁子女家长对北京过渡方案的共同看法。

    根据此前北京公布的“过渡方案”,随迁子女和家长在满足了具备居住证明、稳定住所、稳定职业、社保满3年、学籍等五项证明后,方可参加中职、高职和专升本考试。对于最受关注的大学本科阶段的招生及录取,过渡方案中并未提及。

    负责电话调研的警察安慰说,虽然是放开了中职、高职,和以前相比还是有进步,也算是破冰了,再说这只是过渡方案,明年还会争取出台正式方案。

    广东则按照2013年、2014年、2016年三个时间节点,分步骤、分层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高考的问题;上海则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要求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达到一定积分的,随迁子女可在沪接受相应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

    作为推动教育权利平等、呼吁放开异地高考的主要专家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对京沪两地异地高考方案的评价是零分、不及格,在其看来,在落实四部委制定的《意见》方面,尽管上海的突破和预想一样小,但至少有一个方案,而北京仅拿出了一份“异地高职”的方案,简直是不可思议。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在接受 新华社 采访时表示,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不是单一的教育改革问题,更是一项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充分考虑北京市作为特大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整体规划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协调推进就业、住房、人口、社保、学籍等社会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据其介绍,在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中,首先面临的难点是需要妥善处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2000多万,已远超国务院2003年批复的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北京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的调控目标”,资源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从深层次制约着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需要统筹考虑京籍学生和非京籍学生升学考试利益以及要妥善处理各级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与京沪粤相比,同样为人口输入地的江苏版异地高考方案则被称为“最大方”,根据江苏的异地高考方案规定,凡在江苏省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并有完整的三年普通高中学习经历,监护人有合法稳定工作、合法住所,即便租房住的外省高中生都可以参加江苏2013年高考,享受和江苏考生同等录取政策。

    对于江苏方案,有网友评价认为,虽然江苏作为“考试大省”,让人望而生畏,但对那些来江苏打拼很多年的外来工来说是等了很久的福音,江苏的“低门槛”方案没有任何地方保护色彩,彰显了市场经济先发之地的恢弘气度和践行教育公平的自信。

    而像河南、安徽等人口输出省份同样都选择了低门槛的异地高考政策,河南的异地高考方案只需父母一方有合法职业和稳定住所(含租赁),子女有当地学校正式学籍即可。

    一些教育水平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为了防止“高考移民”同样提出了相对较高的异地高考门槛,像宁夏即规定考生本人需在宁夏初中和高中学校连续就读满6年,具有宁夏高中阶段学籍和宁 夏普 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考生父或母(其他法定监护人)在宁夏具有连续6年以上含6年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在宁夏累计缴纳3年以上社会保险参保费。

    张千帆认为,此次全国范围内异地高考破冰,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有一群随迁子女家长在执着的推动,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异地高考在多数省份已得到解决的局面。未来京沪异地高考门槛能否放低,和随迁子女及家长给政府的压力有关。

    杜国旺则要求,自己在行动中一定要本着客观理性的原则,在他看来,推动异地高考已经从个人诉求转变为公益诉求,“即使我的孩子成功不了,能够帮助别人成功,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杜国旺说。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分享
    }首页
    Copyright © 2012-2024 http://www.cj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26852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