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不仅卖药,还暗地里雇医生给患者看病,这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
与那些既无营业执照也无执医资格的“黑诊所”相比,大部分药店的“坐堂医”既有执业医师资质,也能给社区民众看病带来方便实惠。不过,在政策上,药店“坐堂医”目前仅处于部分试点状态,仍未全面放开,药店私设“坐堂医”仍未“合法化”。
那么,药店零售业“坐堂医”全国试点已有两年,究竟放开还是限制?在“新医改”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导向下,连锁药店有没有机会为“坐堂医”正名,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公开的秘密”
不少在广州上班的白领都知道,在广州市越秀区某商圈附近有一家大参林药店,里边有一位65岁的老中医可治“百病”。“他看有些病比大医院的专家还管用。” 广州医药 集团市场部的赵冰告诉《 第一财经日报 》。
循着赵冰说的地址,记者近日来到这家大参林。店面并不算大,大约80平方米,店门口没有任何有关坐堂医的宣传标示,坐堂医李医生的位置设在最里面的一角,已有四五位病人在排队,把原本比较小的角落挤得满满当当。
在李医生背部上方墙壁,张贴着他的介绍:65岁,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退休于某军队医院,持有执业医师证。“退休后就来这上班,有5年了,一天工作6小时,平均每天看十几个病人,人多时有二十几个,也要排队。”李医生告诉本报。
那些前来看病的市民对这位坐堂医普遍认可,“不用怎么排队,看病保健都很有经验,一般身体不舒服都来这找他,比去医院方便多了。”一位40岁模样的街坊如是说。
记者也以看慢性咽炎为由接受了这位李医生的问诊和开方,发现这位老中医确实经验丰富,能对症下治。
从本报对这家大参林“坐堂医”两周的跟踪来看,李医生常年能吸引固定的客源,以附近街坊和白领为主。
不过,关键问题在于,广州并没有放开药店“坐堂医”。换句话说,这家大参林并无取得相关行医资质,有“违法行医”之嫌。
大参林是一家业内知名连锁药店, 中国医药 商业协会公开资料显示,广东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2011年销售额36.7亿元,位居“2011年度中国药品零售连锁药店销售百强”第三。
在“药店无行医资质,私自雇医生看病是否构成违法”的问题上,上述大参林药店负责人对本报表示,我们这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提供便民措施,坐堂医的主要职能是为客人提供健康养生咨询,并不直接给人看病。
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并不能打消其“违法行医”的嫌疑。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8年12月1日颁发的文件,所批准的全国48个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地区中并不包括广州。
对此,李医生的说法则是,他有执业医师证,也是正规医院退休的老中医,在药店为病人提供咨询、看病和开药,并不构成违法行医。“你去看看,广州不少药店都有‘坐堂医’,好多都是我们这种退休的医生,图个清闲在药店给街坊看病,这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
那么,究竟是不是广州不少药店都私设“坐堂医”?记者调查发现,在广州多个菜市场附近的药店,以及在部分社区药店,都有“坐堂医”的身影。在中山大学附近的一个菜市场附近,一家名为“百泉”的单体药店甚至有2个中医轮流坐诊,俨然就是一个小型门诊。
“大城市都如此,可以想象在那些小城市和乡下地方,药店坐堂医恐怕要多过黑诊所。”广州一家连锁药店负责人如是告诉本报。
放开还是限制?
相比那种既无营业执照也无执业医师资质的黑诊所,药店坐堂医要显得正规很多,即便如此,私设坐堂医的药店还是冒着风险在运营,那么这种冒险的生意是否划得来?
对此,有深圳一家连锁药店高管告诉本报,药店开设“坐堂医”至少有几个好处:一是为社区提供更专业的健康服务,多一种盈利模式;二是中医药不分家,如果没有中医,药店卖中药做不大;三是中药饮片相对毛利较高,能有效促动中药饮片的销售。
深圳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店“中医坐堂”的试点地区之一,上述深圳药店人士告诉本报,深圳“中医坐堂”的药店盈利情况都还不错。“这些药店以医保店为主,‘坐堂医’能有效拉动中药饮片的销售,国内普通药店中药饮片的销售占比只有5%左右,但是深圳设有‘坐堂医’的药店中药饮片的销售占比能达到10%以上,另外医保刷卡的收入占比也比普通医保店三分之一的比例要高一些。”
在李医生坐诊的大参林药店,据本报了解,以李医生平均每天开出15张中药处方、每张处方平均收入100元计,每个月也能给这家大参林带来四五万元的固定收入。
广东金康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浩涛告诉本报,近年药店运营成本上升很快,一线城市店租每年上升30%以上,人力成本也不断走高,导致药店行业整体来说日子都不好过,如果能全面放开药店“坐堂医”,确实也能给药店行业开拓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另一方面,药店“坐堂医”能形成稳定客源,也说明能满足国内多层次的就医需求。不少广州街坊就对本报表示,药店“坐堂医”看小病很方便,一方面体现在便利性,不用排队取药;另一方面体现在看病花费便宜,普通疾患吃几副中药、最多花费100元左右就能看好。
不过,药店“坐堂医”水平整体参差不齐,也存在无执业医师资质的江湖郎中混杂其中的现象,如何有效监管、保证相关消费者的权益,也成为一道难题。
而且,患者到药店看病,大部分是自费,即便是刷医保卡,也是个人账户而不是统筹账户,享受不到医保报销。
药店坐堂医有利有弊,究竟是该放开还是限制?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裴建华此前曾公开表示,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中明确了零售药店在新医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政策有利于药店发展,“连锁药店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特别是大力开展中医坐堂诊疗服务,既可以方便百姓看病又可能增加药店的收入。”
作为医药管理主管部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0年10月曾颁发《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符合条件的零售药店可以申请中医坐堂医资质,包括具有营业执照和《药品经营许可证》、至少有1名取得执业医师资质且在医院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中医、具有独立的大于50平方米的中药饮片区及饮片总数不得少于400种等。
“现在黑诊所那么多,还不如放开药店‘坐堂医’。”郑浩涛如是表示,据他描述,广州不少连锁药店都想试水“坐堂医”,但苦于广州尚未放开,找不到政府部门来管这个事。
广州市卫生局方面未对记者的相关询问作出表态,广州药店圈“公开的秘密”——坐堂医,仍在“未合法化”的状态下经营。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看来,“中医坐堂”是中医传统,也能发挥中医药自身优势,试点两年之后各地效果都不错,各地应该鼓励、进一步给药店“中医坐堂”松绑,以满足老百姓多层次的就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