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能孵出“金蛋”吗
“谁也不是神仙。”北京市国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爱庆说,“鸟巢、水立方已经被公众过度神圣化了。”
北京奥运会场馆的运营情况如何,一直受到关注。这使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相军等人时不时地要回答一些公众的问题。
针对鸟巢“低利用率”、“未全面考虑赛后利用”等说法,相军对《 瞭望 东方周刊》表示:“真心希望他们进来看看,面对面地交流。”
“谁也不是神仙。”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市国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爱庆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鸟巢、水立方已经被公众过度神圣化了。这么大场馆每天开门就要花很大成本,总得保证运营的可持续啊。”
这家公司是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的控股股东。
门票效应逐年退减
鸟巢对外运营一年多时,出现过对运营方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质疑。比如鸟巢“天价矿泉水”,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后来,北京市政府和中信联合体协商后收回了鸟巢运营权。
北京市政府在协商收回运营权的时候,从 北京银行 贷款大约十亿元,偿还了中信联合体当初的建设资金贷款,相当于贷款置换。这笔贷款由现运营方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每年需要偿还银行1.5亿元。除此之外,鸟巢每年还需要超过5000万元的运维成本支出。
对于过往,协商各方达成“既往不咎”的共识,因此对于此次协商细节外界知之甚少。
2012年夏季,鸟巢里的大小屏幕依然回放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及比赛时的精彩片段。北京奥运会似乎不曾远去,而观众已不及开幕式百分之一。
每年“五一”到“十一”是 旅游 旺季。对于鸟巢而言,那种光靠旅游门票收入就能日进斗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现在门票收入已经从以前超过80%,降低到现在接近50%。”相军说。
北京奥运会后门票效应逐年退减。截至2011年底,鸟巢共接待1623.4万人次游客。游客逐年递减,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2011年全年253万人次。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奥运会闭幕之后一年多时间里,工作日鸟巢日均约一万人次进馆,周末超过2万人次,平均每天30万~50万元门票收入。从2008年“十一”至2009年春节前夕,鸟巢旅游收入超过1亿元。截至2009年5月底,鸟巢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远超现在一年的运营收入。
中国人口众多,鸟巢却只有一个。门票效应给了运营方一个喘息之机。
“要是没有前几年的门票效益,我们的奥运场馆赛后运营也会跟国外场馆一样陷入困境。通过这几年储备,无论人才结构、运营管理都做得更好了。”相军说。
“目前鸟巢一年所有成本支出大约2亿元,综合运营收入也是2亿元,已经实现现金流的平衡。”李爱庆说。
官方统计显示,自2008年赛后到2011年底,鸟巢实现累计运营收入8.3亿元。北京市国资公司希望在“十二五”期末,鸟巢、水立方的年综合运营收入分别达到3亿元、2亿元。
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庆对本刊记者表示:旅游的潜力仍然较大,“全世界奥林匹克中心区有20万人次的流量,大型节假日几乎能达到40万人次的流量。我们要多一些市场导向的策划,给消费者多来一次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