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玉良大妈还没找到合适的养老院
眼看就要到交房的期限,北京的柏玉良大妈还没找到合适的养老院入住,她手握卖房子得来的巨款,却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境遇。
没想到找养老院这么难
柏玉良出生于战乱年代的北京,11岁那年,因家境穷困,她们姐弟五人随母亲来到父亲东北的老家谋生。1947年年底,刚刚15岁的她加入了解放军,成为随军卫生员,参与了辽沈战役。
解放后,她先后在辽宁省新民县、沈阳市和辽宁省担任法庭助理审判员。“文革”结束后,她在辽宁省海城市房产管理处工作直到离休。1988年,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因为思念家乡,柏大妈开始在东北和北京之间两头跑。2003年,她和一位北京局级退休老干部、比她大16岁的老赵组成了新的家庭,定居在北京西二环边的汽南小区。
2008年,老赵因病长期住院,柏玉良悉心照料他4年。今年1月初,老赵逝世后,她自己的养老问题也摆上了台面。尽管与老赵各有儿女,孩子们却都不在北京居住生活。自小离开故乡,步入耄耋之年的柏大妈只想在北京养老,为此她特地将户口迁回北京。
忙活了一辈子,也该享受晚年生活了———抱着这种想法,她在5月初以200多万元的价格找到了房子的买家,打算去找家养老院“舒舒服服度过余生”。
“但谁曾想,住个养老院有那么复杂呢。”说到这儿,她的眼泪又掉了下来。
有钱没“人”不能入住
首先被考虑的目标,是不远处的社区养老院。前去询问,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这家养老院早就满员了。
很快,汽南小区建社协会帮柏大妈联系了一家附近的民营养老院,院方也乐意接收柏大妈。但亲自考察一番后,柏大妈却对该养老院的条件不太满意。
她认为自己的“挑三拣四”是有道理的:“我住养老院是去享受晚年生活的,不是圈在里面遭罪。价钱高点也没关系。”
经朋友推荐,柏大妈探访了西城区一家公立养老院银铃老年 公寓 ,对各项条件都非常满意。尽管床位已满,光是登记排号的就有150多人,但她还是想先报个名。
工作人员询问了“能否自理”、“有无传染病、精神病”等常规问题后,要求柏大妈的监护人写意向书———监护人须为子女亲属,北京户口,50岁以下,并长期居住在北京。
柏大妈一下傻眼了,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而北京已经没有沾亲带故的亲属。
“必须有监护人签字,否则排上号也不可能入住。”工作人员告诉她。
6月下旬,愁眉不展的柏大妈在“考察”一家民营养老院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在交谈结束后,临行前她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您这儿要不要求必须有监护人?”对方的回答令她喜出望外———只要您愿意入住,监护人的年龄在70岁以下就可以,亲属的身份问题,可以“灵活操作”。
虽然这家养老院在五环外,相对偏远,交通不太方便,而且入住环境也比柏大妈预想中的稍稍差一些,但这是唯一一家明确表示可以接收她的养老院。“还挑什么呢,有个落脚的地方就不错了。”(中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