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无非是围绕更大范围的吸纳公众存款而展开,然后用最高的利息放贷赚取收益。
纸 黄金 近两年销售火爆,为银行的揽储计划增添了新的亮点,但纸黄金最大的问题是风险控制系统存在巨大漏洞。
由于银行的纸黄金报价系统参考的是国际市场,并进行的是24小时交易模式,如果银行纸黄金等的头寸无法对冲到国际市场,其风险需要银行自身承担。
目前中国各主要商业银行都开通了黄金柜台式交易业务(OTC),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能够在国际市场做对冲的寥寥无几。
目前准备开启的银行间贵金属交易其实是银行系统为了控制黄金业务风险,建立了一个内部场内撮合交易系统,相当于做了一个联合交易所,最终目的是把做市商应当承担的风险转嫁至投资者,自身可以高枕无忧的赚手续费和点差。
这样的模式既不能影响国际黄金市场,又不能让金融系统变得更有免疫力,个人认为其对中国在国际黄金市场的话语权、定价权之争,以及对中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毫无贡献。
更何况这种做市商模式依然存在着风险,银行间的撮合同样是大鱼吃小鱼。在中国没有具体定价权的黄金市场,银行间黄金交易并不像银行间外汇交易那样受到人民币汇率以及外汇市场管制的保护。如出现长时间的单边行情,撮合失败,银行间互相接不了单的时候,难道要停止终端交易,把投资者扫地出门?
更为关键的是,在投资者因银行系统问题等受损的时候,什么机构可以站出来保护投资者。
如果国家有意让中国的商业银行成为黄金做市商的主体,那么应该必须强迫这些银行参与到国际黄金市场的博弈当中,把对冲和自营都放到国际市场,博取话语权和竞争力,而非围绕国内民众的“钱袋子”做一些看似创新,实则倒退的业务模式。
围绕金融创新的各种行为都应该引起国家重视,以免使得商业银行等以做市商为名,行交易所之事,既避开了证监会等相关机构的监管,又无风险的在市场抽取资金。实体经济就更没法过日子了。
当然,市场需要发展,业务需要创新,中国的金融业需要强大。制定法律法规,更多的让民营资本参与,以更加开放透明而非打压禁言的心态应对,是保护投资者的最好方式。
建议相关非利益部门成立针对黄金市场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机构,对所有贵金属交易进行监管,承接各类贵金属投资者的投诉和举报。
财经专栏作家,黄金、外汇市场资深观察员 肖磊
欢迎发表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