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梁中堂,上海社科院人口学教授,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从1978年就开始参与中国人口政策的讨论,他反对绝对的独生子女政策,反对机械的“人口控制论”。
原题:“现在好的是,允许我们这些人说话”
——专访计生专家、人口学家梁中堂
经过他的努力争取,1985年,国家特批在山西省翼城县试点二胎晚育理论,成为中国人口政策的特区。
彼时,梁中堂试图在现行计划生育体制内寻求解决计划生育不合理的问题。他认为,即使需要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相对宽松的政策也可以达到目标。争取试点的目的,就是要给中央提供一个在全国推行它的样板。
翼城县试验的“自动失效”,更加坚定了他的认识——生育是每一个家庭的实际生活,要受到许许多多的条件制约,远不是政府制订目标和指标可以限制的事情。
翼城试点没人公开反对
法治周末:翼城试点之后,您作为主导试点的专家经常回去吗?最近这些年还经常保持着关注吗?
梁中堂:总体上说,我一直关心着这个试点,这毕竟是与体制内政策差别比较大的一个地区。
上世纪90年代我去的少一些了,近些年去的次数又多了起来,有些时候是应一些媒体的邀请陪他们一起去。我跟那里的计生官员和老百姓也比较熟悉。
试点二十几年,进行的一直比较顺利,不曾出现过什么大的危机。那里的老百姓和基层官员都比较支持。
法治周末:当时为什么把试点的地点选在了翼城县?
梁中堂:这个试点是从1985年开始做的,而我从1978年已经开始做计划生育工作,是山西省的计生顾问。但其实我很少过问省里的情况,我觉得这个试点应该是面向全国的,应该是能全国适用的,放在哪里都一样,所以试点地区的选择,不能仅仅满足于适合作一个试点,而需要有普遍代表性。
比如,城市郊区条件好,但是我们没有选那些地方。
选址主要考虑了三点:计生工作的难点在农村,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农业县;另外,那时候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为了方便工作,希望试点是个能通火车的地方;还有,县里的干部要对试点有积极性。翼城县符合上述三点。
法治周末:当年的计生干部用“大胆出位”来评价您,当时您自己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和您有共同认识的人是不是非常少?
梁中堂:就我个人而言,试点时是比较平静的,没有那么激动。这主要是因为在1979年的全国第二次人口理论讨论会上,针对当时推出的“一胎化”政策,我在发言中已经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中央主要领导的支持。有了高层领导的支持,心可以安定很多。
但即使有了他们的支持,这个想法在全国也走不动,不过可以试点。
1982年开始做了调查。那时候我们的目标是到2000年人口不超过12亿。用这个目标做框子,我们通过计算,觉得在城市和农村允许二胎加上一定比例的一胎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当时没有人公开反对我,但是很多人回避与我讨论、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