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想住在一片被污染的土地上,尤其当这片土地是工矿企业、化工企业等搬迁后进行开发。然而,全国究竟有多少污染场地以及它们的污染程度如何迄今为止并无清晰数据。
但这种情况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有所改变,《 中国经营报 》记者日前从环保部获悉,环保部近期将组织开展全国污染场地排查,进行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建立被污染场地数据库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记者了解到,此次全国污染场地排查的背后是越来越庞大的土地修复市场。随着城市建设的拓展,许多原先的工矿企业用地被改作商业和住宅用地,大量的土地需要进行土地修复,业内人士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土地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人民币 ,全国性数据库的建立将为土地修复行业提供清晰的数据支持。
摸底排查
“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污染防治意识薄弱、政策法规不完善、底数严重不清、治理修复责任认定困难、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资金技术缺乏等问题。”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在中国水网关于环保修复产业的沙龙上表示,2011年环境保护部制定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将择机发布,污染场地作为重要内容已经纳入《全国土壤环境保护规划(2011-2015)(送审稿)》中,其相关技术标准也正在起草中。
此外,记者了解到环保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研究起草的《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即将联合发布实施,并协调建立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对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涉及企业搬迁、土地规划、土地流转等环节,环境管理要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管。
所谓污染场地,是指工矿企业、化工厂、农药厂等高污染企业搬迁后遗留的场地。尽管污染土地修复是个新兴行业,但污染场地对人们危害的事件已经多有报道,如地铁宋家庄站附近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和两限房小区用地曾为北京化工三场和农药厂,宋家庄地铁建设工地当初建设时,三名工人在地下作业时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