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北京7月25日专电 题:银联国际化提速
新华社记者安蓓、侯雪静
近期,世界贸易组织散发了美国诉 中国电子 支付世贸争端案专家组报告,再次将中国银联推上公众关注的前台。从VISA海外封堵银联到世贸争端案,其背后是中国银联的加速发展,而国际化的加快推进无疑构成银联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年的 陆家嘴 论坛 上,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透露,中国银联计划在上海建立银联国际,以上海作为银联支付的基地,进一步推进银联全球覆盖面。筹建银联国际,被视为银联国际化发展又将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银联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需要,是中国日益庞大的跨境 金融 服务的需要,也是企业应对全球竞争、提升能力、创建品牌的需要。
这位负责人说,银联国际化的目标是建成“全球网络、国际品牌”。通俗地说,就是中国银联既要进一步扩大境外受理面,支持中国人出境用卡,又要加大力度推动境外发行银联卡,为境外市场的当地居民的日常支付和出境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银联卡支付服务。
由于国际化起步较晚,中国银联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从目前国际银行卡市场格局来看,全球银行卡八成市场份额被VISA和万事达占领,中国银联,日本JCB、美国 运通 、韩国BC卡等共享其余约22%的市场份额。中国银联正在推进的这场国际化突围或将改变全球银行卡产业格局。
记者了解到,在银行卡费率方面,目前中国银联占据绝对优势,银联现在可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结算服务,无货币转换费用;相比之下,VISA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时,要收取消费金额1%至2%甚至更高的货币转换费用。此外,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用 人民币 结算,也可避免多次兑换损失。
银联国际化背后,是构建独立的人民币清算支付系统,捍卫我国金融安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考量。
武汉大学银行管理研究所所长黄宪说,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各国持有人民币意愿增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游客的购买力优势相对凸显,境外机构希望通过与银联合作,为自己寻找新的增长点,并为扩大当地消费带去更多资源。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加快中国银联国际化步伐,树立民族品牌,建立我国独立的全球清算支付系统。
英国老字号五星级酒店瑞兹酒店是全英第一家受理银联卡的酒店。瑞兹伦敦酒店总经理斯蒂芬·博克斯霍尔说,瑞兹酒店决定接收银联卡正是基于中国游客人数及消费力大幅增长的考虑。自2011年9月安装银联终端以来,瑞兹酒店来自中国大陆的客人数量增长了75%。而每个中国客人在酒店的消费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目前英国全境的ATM和多家知名商家都可以使用银联卡。中国银联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英国完成银联卡交易量90684万元,同比增长150%,银联卡渗透率(即银联网络交易量与中国人在当地 旅游 消费总额之比)近70%。
在韩国,全部受理银行卡的商户都接受银联信用卡签名验证支付,超过30万家商户接受银联信用卡或银联借记卡密码支付。2005年至今,银联卡在韩国的年交易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0%以上。仅今年上半年,银联在韩国的总交易量就达到49亿元,同比增长144%。
韩国最大的发卡机构BC卡公司常务理事朴美玲介绍说,中国巨大的市场为韩国提供了不少商业机会,因此很多韩国人会选择银联卡,这促进了韩国国内银联卡的发行。据了解,目前韩国国内发行的银联卡超过200多万张。银联今年与3家韩国主流发卡机构新达成合作关系,扩大韩国国内银联卡发卡受理业务。
在各境外市场,银联卡渗透率不断提高。香港的银联卡渗透率超过95%,新加坡超过70%,台湾超过60%,欧洲的法国、德国、瑞士等市场都超过50%。
中国银联相关负责人坦言,当前银联卡境外发卡量还较小,主要针对赴中国求学、旅游、商务的境外人士。他指出,文化、地域、语言、习惯的跨度,与全球不同地区的机构建立共赢的合作,参与并影响到银行卡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同类型的国际卡组织平衡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等是银联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中国银联于2004年开展境外业务。截至目前,银联受理网络延伸到中国境外130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90家机构已发行1300万张银联卡(卡号以62开头,卡面有银联标识)。中国银联已与境外近200家机构展开合作。2011年银联卡境外交易金额2979.8亿元,同比增长58%,较2004年增长71倍。今年上半年总交易量1709.8亿元,同比增长37%。